行業資訊
為何要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?
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啟動,是應對鄉村發展痛點、落實國家戰略、推動城鄉融合的必然選擇,本質是通過系統思維與全要素統籌,破解鄉村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”的核心矛盾。其背后的驅動因素可從戰略要求、現實痛點、發展需求三個維度展開:
一、落實國家戰略:推動鄉村振興的“先手棋”
鄉村振興戰略的核心是“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,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直接支撐這一目標的落地:
產業興旺:通過整合農用地、建設用地,為農業規模化、產業化提供空間(如連片耕地發展特色種植,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引入加工、文旅產業);生態宜居:修復退化的山水林田湖草沙,改善村莊人居環境(如河道清淤、空心村整治);治理有效:創新“政府引導、企業主體、村民參與”的機制,破解傳統鄉村治理“碎片化”問題;生活富裕:盤活農民閑置資產(宅基地、承包地),通過土地流轉、產業就業增加收入。
例如,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強調“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”,將其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——沒有土地要素的系統整合,鄉村振興就會“缺地基”。
二、破解現實痛點:解決鄉村發展的“老大難”
當前鄉村面臨的核心問題,恰恰是全域整治的“靶向目標”:
1. 耕地碎片化:糧食安全的“隱憂”
我國戶均耕地僅約5畝(遠低于發達國家數百畝的水平),零散地塊導致無法機械化作業、農業生產效率低、耕地質量退化。例如,某縣耕地碎片化率達60%,單塊耕地平均面積不足0.8畝,農民種糧成本比規模化種植高30%。全域整治通過“土地平整+歸并地塊”,將零散耕地整合為連片高標準農田,直接提升糧食產能與生產效率。
2. 村莊空心化:資源閑置的“浪費”
隨著城鎮化進程,大量農民進城,導致空心村率高(部分地區達20%-30%)、閑置宅基地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浪費。例如,某鎮12個行政村有1800畝閑置宅基地,相當于3個行政村的耕地面積,既浪費土地資源,又影響村莊面貌。全域整治通過“拆舊復墾+集中居住”,盤活閑置土地,既增加耕地面積,又改善村民居住條件。
3. 生態退化:宜居性的“短板”
傳統農業生產與粗放式發展導致農業面源污染(化肥農藥過量)、河道淤積、林地退化等問題。例如,某片區河道水質降至Ⅳ類,魚類種群減少40%,影響居民飲水與生態景觀。全域整治通過“河道治理+林地修復+面源污染防控”,重建“山水林田湖草沙”生命共同體,提升鄉村生態顏值。
4. 產業滯后:農民增收的“瓶頸”
多數鄉村仍以傳統種植業為主,缺乏深加工與品牌化,農產品附加值低。例如,某縣水稻種植畝均產值僅1200元,而深加工后可達3000元。全域整治通過“土地整合+產業融合”,為農產品加工、農旅融合提供空間,延長產業鏈,提高農民收入。
三、順應發展趨勢:實現鄉村“高質量發展”的必然路徑
隨著城鎮化進入“下半場”,鄉村的發展邏輯從“要素輸出”轉向“要素集聚”——全域整治正是推動這一轉型的關鍵:
1. 從“單一整治”到“全要素統籌”
傳統土地整治僅關注“耕地占補平衡”或“村莊拆舊”,而全域整治統籌農用地、建設用地、生態空間,實現“田、土、水、路、林、村、產”一體化提升。例如,整治后的耕地不僅產量高,還能配套智慧農業設施;盤活的建設用地不僅用于居住,還能發展產業,形成“產村融合”的格局。
2. 從“政府主導”到“多元參與”
全域整治打破“政府獨角戲”,引入企業、村民、社會組織共同參與:企業投資產業項目,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紅,社會組織參與生態修復。例如,某項目引入農業龍頭企業,流轉整治后的耕地發展有機水稻,村民不僅獲得租金,還能在基地務工,月收入達3000元以上。
3. 從“短期建設”到“長期管護”
全域整治強調“全生命周期管理”,不僅關注“建得好”,更關注“用得久”:通過“田長制”“設施運維基金”等機制,確保耕地不撂荒、設施不損壞、產業可持續。例如,某村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的10%提取為設施運維基金,用于農田渠道、機耕路的日常維護。
總結:全域整治的本質是“鄉村的重生”
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,不是“簡單的拆舊建新”,而是用系統思維重構鄉村的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空間——讓耕地“連起來、肥起來”,讓村莊“美起來、活起來”,讓農民“富起來、樂起來”。它是破解鄉村發展困境的“鑰匙”,更是實現“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”的必由之路。
一句話概括:全域整治,是鄉村從“傳統”走向“現代”的關鍵一步!
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